二十多年前,曾到过扬州。但因当时来去匆匆,所以瘦西湖在印象里已经模糊。再一次来到扬州,时间依然紧迫,仅仅只有短短半天的时间,但借助导游的介绍和一本旅游手册,还是走马观花把瘦西湖跑了遍,我要把美丽的瘦西湖深深地留存在记忆深处。 瘦西湖原名宝障河。清乾隆诗人汪沆作《瘦西湖》诗:“垂杨不断接残芜,雁齿红桥俨画图。也是销金一锅子,故应唤作瘦西湖。”瘦西湖因此而得名。有人曾把杭州西湖与瘦西湖作形象的比喻,一个是丰满华贵的雍容少妇,一个是清丽修长的窈窕淑女。瘦西湖身材苗条,一泓曲水缀于二十四景点,犹如一幅次第展开的山水画长卷。
从乾隆皇帝的御码头登舟,沿着当年乾隆帝水上游览的路线,乘一方画舫,轻荡于柔波微风里,耳边萦绕着“牵住你的手,相约在黄鹤楼……二十四桥明月夜,牵挂在扬州”的优美旋律,一路上时而下船岸上行,时而乘船水中游。人在画中游,两岸景色扑面而来,用“移步换景”来形容,委实恰如其分。-
船离开码头,远远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上面上有几个亭子的桥横跨湖面,我知道这就是五亭桥。五亭桥因桥上建有五座风亭而得名,是瘦西湖的标志,也是扬州城的象征。五座风亭造型秀丽玉立湖面,宛若出水莲花,因此五亭桥也叫莲花桥。我想在中国,地处江北却能称为江南的地方,唯有扬州。这或许是因为大运河沟通南北的缘故,因此以扬州为中心,许多建筑聚北方之雄与南方之秀于一体,而五亭桥就是其中的典范。桥之雄与亭之秀,是力与美的完美融合。桥跨南北,亭拔秀丽。黄瓦红柱,白玉栏杆,亭上有宝顶,亭内绘天花,亭角挂风铃。日出光彩,风来动听,绝妙而神奇。-
五亭桥的南面是白塔。说起白塔,还有一个典故:乾隆幸游扬州时说了句“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,可惜少了一座白塔”,天子无意的一句话,成就了一夜造塔的故事。乾隆的话早已飘散在历史的风中,故事和白塔一同保留了下来。扬州白塔与北海白塔相仿,白塔上圆下方,身姿高挑,曲线玲珑,秀外慧中。白色庄洁,挺拔玉立,一枝独秀。与一边的五亭桥,一横一竖,一颜一素,相映成趣。
长堤春柳是瘦西湖的又一主要景点。顾名思义,杨柳特别多。据说当年隋炀帝游扬州,亲植柳树并赐姓杨,他还希望全天下的柳树都姓杨,杨柳之称就此传开。如果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来到这里,沿堤三步一柳,五步一桃,七步一诗。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”柳丝吐着新绿,如少女挽着青丝,头插桃花,对着如镜的湖面梳妆。看桃花递波含笑,杨柳迎风起舞。一株桃花一株柳,满湖风韵满城春。长堤春柳就像一条铺向春天的道路。桃红柳绿,柳暗花明,尽揽春日胜景;湖波荡碧,柳浪闻莺,即使之前是怀着无限愁绪,当你来到这里,也会心扉大开。-
望春楼的北面,有一座精巧秀美的汉白玉石拱桥飞跨在湖面上,这就是闻名遐尔的二十四桥。新建的二十四桥景区,由落帆栈道、单孔拱桥、九曲桥及吹箫亭组合而成。中间的玉带拱桥呈明月色,全长24米,宽、高各2.4米,桥上两侧24个台阶, 24根白玉栏杆,似乎处处与二十四对应。提起二十四桥,不由想起“落魄江湖载酒行”的诗人杜牧,以及他的诗句: “青山隐隐水迢迢,秋尽江南草未凋。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。”二十四桥因为这首诗声名雀起,不仅成为了扬州的地标,也使无数文人雅士趋之若骛,就连乾隆皇帝,也不禁高歌: “初识江南景物饶,已闻好鸟助春娇,明朝又放征帆下,去向扬州廿四桥。” 自杜牧之后,历代文人歌咏扬州时,总是念念不忘二十四桥,咏颂二十四桥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。
十里扬州,一路风景。更值得回味的是,每一个景点的背后,都相伴着一个典故或流传着一个故事,这也许正是扬州文化底蕴深厚之所在。置身瘦西湖,,人在景中,景在心中,游玩中容易忘了时间。离别总要面对,挥手握别夕阳,也该跟瘦西湖说声再见。湖水在夕阳下金波荡漾,恋恋不舍,回首处,岸边的杨柳惜别依依。也许因欣赏角度的不同,归来后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看法,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感慨,唯一相同的是,瘦西湖的美是每个人都无法否认的。而此刻我在想,不知……不知瘦西湖是否为情而瘦?
|